現有的土壤淋洗設備一般由圓筒洗礦機加二臺槽式洗礦機組合而成,這種組合在礦山工程已經成功使用 12 年。這種土壤淋洗設備在處理對于含泥量在 20%-30% 的礦石時,洗滌后礦石可以滿足生產要求,但處理含泥量大于 50% 的礦石時,溢流會出現跑粗和洗滌效果下降等現象。其主要原因由于槽式洗礦機槽體的溢流面不夠寬,導致很多泥漿沒有從溢流面溢出而粘在礦石上,沒有到達洗滌效果,不能滿足生產要求。為了避免跑粗和洗滌效果下降的問題,一般在槽式洗礦機后面還增加振動洗礦篩、運輸皮帶機、螺旋分級機等設備,設備多,成本高,占地面積大。
另外,由于現有的一臺圓筒洗礦機加二臺槽式洗礦機的土壤淋洗設備配置在圓筒洗礦機排料時需要分別進到二臺槽式洗礦機,容易出現分料不均勻,使得進槽式洗礦機物料波動大,影響設備的運轉。最后,這種設備組合配置占地面積大,占高差,導致土建費用高。
為了克服現有的土壤淋洗設備存在占地大,成本高等不足,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
圓筒擦洗機,該篩分擦洗機通過一臺設備取代現有的一臺圓筒洗礦機加二臺槽式洗礦機的組合配置,且葉片切割、擦洗能力強,分級對小泥團的碎散能力強,適合處理中等粒度含泥較多的難洗礦石。
一、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
一種圓筒篩分擦洗機,包括由驅動裝置驅動旋轉的筒體,其結構特點是,所述筒體包括具有進料口的進料筒體、具有出料口的出料筒體和連通在進料筒體和出料筒體之間的篩分段 ;所述筒體下方設有槽體,位于槽體上方的筒體段周向設有多個葉片,且在筒體旋轉時所述葉片的葉片端可置于所述槽體內 ;所述槽體靠近進料筒體的一端設有返砂口,該槽體靠近出料筒體的一端設有溢流口,所述進料筒體內設有進水管。
由此,礦泥進入筒體后旋轉,進入進料筒體后在水的沖刷下沿著筒體進入曬分段篩分,直徑大于曬分段篩分粒徑的礦石直接通過出料筒體篩出,直徑小于曬分段篩分粒徑的礦石進入槽體內,由葉片在槽體內進行不連續的螺旋式擦洗,擦洗后粒度小于某一標準(如 1mm)的礦漿通過溢流口流出,粒度大于該標準(如 1mm)的礦石在葉片的推動下通過返砂口排出。
以下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 :
進一步地,所述篩分段由多根周向設置的篩條組成,每根篩條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筒體的軸心線一致,且相鄰兩根篩條之間的距離為 40mm~60mm,更優選為 50mm,可以實現對礦泥的初篩。更進一步地,每根篩條的長度為 2.5m~3m。
為了保證礦泥從進料筒體自動向出料筒體方向流動,所述筒體傾斜布置,其中進料筒體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料筒體。
所述筒體的傾斜角相對水平面呈 3° ~7°,更優選為 5°。
為了使較大粒度的礦石在葉片的反向推動下從返砂口排出,所述槽體的槽底傾斜布置,且槽體靠近進料筒體一端的槽底的水平高度高于槽體靠近出料筒體一端的槽底的水平高度。更進一步地,所述槽體的槽底傾斜角相對水平面呈 5° ~14°,更優選為 12°。
為了保證沉降效果,不出現跑粗現象,所述槽體靠近進料筒體一端的槽底的寬度為 2.5m~3.5m,該槽體靠近出料筒體一端的槽底的寬度為 5m~6m。
作為一種具體的傳動形式,所述筒體外設有滾圈,該滾圈與驅動裝置驅動的齒輪相嚙合。
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
1、本發明可以替代現有技術的三臺土壤淋洗設備(原配置為一臺圓筒洗礦機加二臺槽式洗礦機),具有節省設備投資、基建投資、設備配置緊湊的特點,最終達到由原二段洗礦變成一段洗礦的目的。
2、本發明的槽體設計是根據圓筒直徑和長度而定,這樣就可以加大槽體的寬度,增加物料沉降的面積。由于物料沉降的面積加大,使得大于 1mm 的礦石能充分沉降,而不出現跑粗的現象。
3、本發明避免了物料分配不均勻的問題。
三、附圖說明
圖 1 是本發明一個圓筒篩分擦洗機的結構原理圖 ;
圖 2 是圖 1 的俯視圖 ;
圖 3 是圖 1 的左視圖 ;
圖 4 是圖 1 的 C-C 剖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