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地土壤中的重金屬Cd累積與污染情況最為嚴重,多個區域內存在重金屬Cd污染問題;重金屬Hg的累積與污染問題次之,而重金屬Pb和Cu在部分區域也有一定程度的累積和輕微污染。導致長三角地區農用地土壤重金屬Cd、Hg、Pb和Cu等累積甚至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業“三廢”排放、交通運輸污染,化肥、農藥、糞肥、農膜等的大量施用(使用)。
對遭受
重金屬污染的農用地土壤開展治理,目前較多采用的農用地土壤修復技術分為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生物技術。①物理技術,如客土法、熱脫附技術和電動修復技術等,因其成本高、修復效率較低、僅適用于小面積污染區域,應用與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化學修復技術,如淋洗技術、固定-穩定化技術、化學氧化技術等,由于使用化學試劑而具有農用地土壤修復的二次污染風險。③生物修復技術,如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等,因其不改變土壤原始功能,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簡單、不產生環境二次污染等諸多優點而獲得推廣和應用;但受限于生物體自身吸附重金屬的固有特性,難以快速修復與治理重金屬污染農用地。
針對現有物理、化學、生物類修復技術的優缺點,長三角地區農用地土壤環境及其重金屬污染特性,重點開展
農用地土壤重金屬修復新技術、多技術復合的農用地土壤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發工作。注重修復新技術在長三角地區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為長三角地區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進行
土壤修復,勢在必行,是我們人類的自我救贖,雖難度之大、任務之重,但只要我們認真的落實土壤防治條例,進行土壤調查、土壤風險管控監測,進而進行土壤修復,污染的土壤只會越來越少,我們的健康也將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