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鎘大米事件,讓我們對
鎘污染土壤修復方案引起了高度關注,鎘是一種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最強的重金屬元素。它廣泛分布在地殼中,平均濃度約為0.1 mg/kg,在環境中鎘的化學活動性強,移動性大,隱蔽性強,毒性持久。鎘中毒是慢性的,潛伏期最短是2到8年,一般是15到20年。
土壤中鎘的毒性不僅與土壤中總鎘的含量有關,也與其在土壤中的賦存狀態密切相關。鎘進人土壤后,通過溶解、凝聚、絡合吸附、沉淀等各種反應,形成不同的化學形態,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活性。土壤鎘可分為酸溶態(可交換態和硫酸鹽結合態)、可還原態(鐵錳氧化物結合態)、可氧化態(有機物和硫化物結合態)和殘渣態。酸溶態是對生物影響最直接、活動性毒性最強的部分,也是土壤中鎘賦存狀態最多的一種,一般以Cd2+、CdCI+、CdSO4為主;可還原態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相對穩定,在土壤中含量相對較多;氧化態和殘渣態是鎘最穩定的形態,在土壤中相對含量較少,主要以CdS、CdCO3、Cd(OH)2 和CdPO4及膠體吸附態鎘為主。
土壤中鎘的賦存狀態會受到不同通氣狀況、土壤成分及氣候、有機質含量、pH等條件變化而發生轉化。如土壤pH較高時,土壤酸溶態和可還原態含量較少,而氧化態和殘渣態則表現出正相關。反之,在pH較小時,土壤酸溶態占絕對優勢,對植物,人類會產生較大危害。
將鎘從污染土壤中祛除的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化學淋洗修復被認為是能將重金屬從土壤中徹底祛除的高效
土壤修復技術之一。
化學淋洗修復是指利用外力或重力作用推動淋洗液流過鎘污染土壤,使污染物從土壤中清洗遷移出來,之后對含有污染物的淋洗液進行處理或分離的工藝過程;相關研究人員利用5 mmol/L的Ca-EDTA作為淋洗液淋洗60 min,可將土壤中鎘去除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