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理環境會給土壤帶來不同的理化性質,面對不同的理化性質要求重金屬污染防治必須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治理措施。
如同樣遭受鎘污染的三個地區:英國西南部的西普漢姆村莊、日本神通川發生“痛痛病”的婦中村,以及我國廣東韶關的上壩村,土壤帶來的問題卻迥然不同。英國西普漢姆村土壤中鎘含量最高,卻對當地居民的健康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反觀日本和我國,前者出現了“痛痛病”,后者形成了“癌癥村”。究其原因,是由于三個地方的土壤酸堿度不一,使得鎘的活躍性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在
土壤采樣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不同污染程度土壤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理措施。

同時,也要積極探索有效的重金屬污染
土壤修復技術。通過污染防治先行區的經驗,總結出可以復制的修復模式,進而向全國同類重金屬污染地區推廣。同時,結合具體的污染情況,探索其他更加高效、成本低、二次污染小的修復模式,如聯合修復法即將植物修復法、動物修復法、物理/化學修復法中的兩種或三種修復方法結合起來,與傳統修復技術的優點進行結合,以更好地控制成本、保證效果、減少污染。
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在
重金屬污染地區往往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差,需要國家采用政策等方式鼓勵更多有技術的科研人員進駐到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