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由于核工業的發展和核技術在工業、農業、能源、軍事、交通,醫療衛生等領域內的廣泛應用,使放射性核素污染成為當今難以治理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放射性核素進入土壤后,能在土壤中積累,將有害物質轉移到植物(食作物、果樹、蔬菜)體內,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從而危害到人類的身體健康。除了通過食物鏈對人類自身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以外,也給人們清除這些核素造成困難,尤其是土壤中大面積存在,其清除工作更為困難。
放射性銫是重要的裂變核素,一般的放射性化學實驗室均涉及到這種核素。環境中 Cs-137 進入人體后易被吸收,均勻分布于全身 ;由于 Cs-137 能釋放射線,很容易在體外測出。進入體內的放射性銫主要滯留在全身軟組織中,尤其是肌肉中,在骨和脂肪中濃度較低 ;較大量放射性銫攝入體內后可引起急、慢性損傷。由于銫源的半衰期較長及其性能易造成擴散的弱點,因此一旦污染了土壤,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
到目前為止,對于放射性土壤修復方法較多,如鏟土去污法,即移去表層土 ;深翻客土或者覆蓋客土法,就是在污染土壤上面覆蓋新的未受污染的土壤,重新建立生態系統 ;農業化學法,用鉀鹽來阻止核污染中的 Cs-137 的吸收 ;除此之外還有懸土移除法、植物修復法、膜剝離法、電化法、磁化法、沉淀法、土壤清洗、離子交換法、螯合劑浸取法、絮凝技術法、反滲透超濾法等多種方法,但這些方法都具有一些不足之處,有的是技術不太成熟 ;有的通常需要巨額的花費,成本太高 ;有的不太適用大面積低劑量的放射性核素污染處理,容易破壞污染土壤的結構和土質,造成二次污染 ;有的成本低,無污染,但存在去污效率低下等特點。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分布與土壤粒徑成反比,物理去污效率與粒徑成正比,但是效率有限。本發明采用的是水、超聲波淋洗加上化學淋洗的技術。被 Cs-137 污染的土壤,經過合理的粒徑分離后,采用去離子水和化學藥劑的淋洗工藝去污,在較高的溫度下和合適的時間,使去污效果達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