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污染場地土地資源再開發的迫切性要求場地修復周期非常短,以及缺少原位修復技術的實施經驗,現階段我國場地修復廣泛采用異位修復技術:將污染土體挖出或將地下水泵出后再進行異地或原地異位處理,如水泥窯處置等。
由于異位修復快速、高效,短期內我國土壤修復市場仍將持續這種趨勢,但異位修復天然存在以下缺點:
?、匐y實現場地的完全修復。由于地下水的流動性,上游被污染地下水會對修復場地造成二次污染;
?、谕诰?、運輸、堆放和設備使用維護等方面費用較高,尤其對于場地規模較大和污染深度深的情況;
?、郗h境破壞大,作業風險高,如常外事件。
相反,原位修復技術由于不需對污染物進行遠程運輸,更為經濟,對土壤破壞小,并可對深層土壤和地下水進行修復。據國外多年治理經驗,隨著修復技術的不斷成熟,經濟、環保的原位
土壤淋洗修復技術,如土壤氣相抽提、原位生物修復等技術未來將發展為主流。
考慮我國國情,雖然短期內房地產行業引導追求短平快趨勢仍將持續,原位修復技術普遍較長的修復時間在我國廣泛推廣仍是需跨越的一條重要障礙,但未來隨著PPP模式的普及以及資金來源的進一步多元化,原位修復模式必然將成為長期趨勢。事實上,近日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鼓勵進口服務目錄》(2016年第47號)中,已經把“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限定原位修復法)的咨詢和實施服務”納入名錄,這標志著從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了原位修復技術目前是國內急需,而國內服務提供商尚不能較好滿足的一項技術,它體現了國家戰略和政策導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
與此同時,我國場地管理也在進行不斷優化,尤其是科學合理地設置修復時間期望值(包括政府人員、業主和工程咨詢公司),使污染場地修復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急于求成。此外隨著技術的改進和基于設備化的快速場地修復技術發展,也將很大程度上緩和原位修復時間和房地產開發的矛盾,使得原位修復更具備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