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物質進入土壤,當其含量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性質發生變異,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而重金屬污染己成為當今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土壤污染物之一。重金屬進入土壤后,對土壤微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汞、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 1/5; 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 1000 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 330 多萬公頃。污水灌溉及廢棄物等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
重金屬定義為密度在 4.0g/cm3 及以上的 60 種金屬,或密度在 5.0 g/cm3 及以上的45 種金屬 ;而在環境污染領域,重金屬主要指生物毒性較大的汞、鉛、鉻、砷、鋅、銅、鎳等元素,砷是非金屬,但是它的毒性及其性質與重金屬很相似,因此砷通常也被列入重金屬的研究范疇。
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降解,被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甚至可能要 100-200 年時間才能夠恢復,而且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往往很難恢復,目前,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3 種方法 :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利用重金屬離子在土壤中的遷移速度比較慢的特點,將含有重金屬鉛的土壤轉移出去的一種修復技術,主要包括換土法、隔離法、淋濾法、玻璃化法、電化學法和吸附固定法等。
1.1. 換土法 :換土法就是把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替換成未被污染的土壤,它又可分為翻土法 換土法和客土法 3 種。
1.2. 隔離法 :隔離法是向土壤中加入固化劑,使土壤中的重金屬被固定住,防止因為重金屬的遷移而對附近土壤造成污染。
1.3. 淋濾法 :淋濾法是使用淋洗劑清洗受污染的土壤,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隨淋洗劑流出,從而達到修復污染土壤的目的它是修復污染土壤的一種新方法。
1.4. 玻璃化法 :玻璃化法是將受污染的土壤加熱使之熔化,冷卻后能形成穩定的玻璃態物質,受土壤中的污染物能有效地被固定。
1.5. 電化學法 :電化學法是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加入陰陽 2 個電極,利用重金屬離子的帶電性,將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去除,并且能達到回收的目的,此方法是由美國路易斯州立大學研究發現的。
1.6. 吸附固定法 :吸附固定法是指向受污染的土壤中加入一種材料,將土壤中有效態的重金屬離子吸附并且能夠固定,以免其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物理方法能取得比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上述方法勞動量比較大,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對轉移的含重金屬土壤的處理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是利用改良劑與重金屬離子之間的化學反應,從而對污染土壤中的鉛進行固定、分離提取等,主要包括化學固定法、螯合劑調節法、土壤 pH 控制法、土壤氧化還原電位調節法和土壤重金屬離子拮抗法等。
2.1. 化學固定法 :化學固定法就是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加入化學試劑,發生化學反應,降低重金屬離子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和遷移性,達到治理的目的。
2.2. 螯合劑調節法 :螯合劑調節法是向受污染的土壤中加入螯合劑,螯合劑與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發生反應,增強了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有效性。
2.3. 土壤pH 控制法 :土壤 pH控制法是通過調節土壤中的pH值來調節重金屬離子的有效性和遷移性。
2.4.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調節法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調節法是基于土壤中存在的氧化物質和還原物質之間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時所產生的電位值,通過調節電位值來改變鉛離子在土壤中的活性。
3 生物方法
生物修復技術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迅速發展的一種治理土壤污染的新技術,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治理技術,以其高效、安全、持久、價廉等特點得到學者和政府的認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修復技術將會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生物修復主要包括微生物和植物修復
3.1. 微生物修復法 :微生物修復法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或者土壤中生活的小動物對重金屬鉛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還原等作用,從而降低土壤重金屬的毒性。
3.2. 植物修復法 :植物修復法是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圈微生物體系的吸收、揮發、轉化和降解的作用機制,來清除環境中污染物質的一項新興的污染治理技術,它以費用低、不破壞場地結構、凈化環境等優點成為修復鉛污染土壤的熱門技術。具體地說,利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利用污染物、轉化污染物,通過氧化、還原或水解作用,使污染物得以降解和脫毒的能力,利用植物根系圈特殊的生態條件,加速土壤微生物的生長,顯著提高根系圈微環境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潛能,從而提高對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分解作用的能力,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特殊的積累與固定能力,去除土壤中某些無機和有機污染物的能力,稱為植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