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土地環境保護立法的漫長,污染土地的“定價”則顯得更加艱辛。“農田和工業場地的整治要嚴格區分,工業用地相對價值較高,所以市場會更容易打開。而具體到農田,價格難題仍不好解。”根據李書鵬的測算,假定污染土壤只有半米深,按照現在的工業場地修復的市場價格,一畝農地需要的修復費用也要十幾萬人民幣,“農民承受不起,國家也承受不起,最好的辦法是農民、市場、國家三方共擔”,同時針對農田土壤污染應該將修復技術和農藝技術結合使用,降低修復成本。
在資本運作層面,北京建工修復也有新的計劃。李書鵬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表示:“我們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正在按計劃推進。”事實上,作為北京建工修復的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團管理層很早就從長遠發展角度進行全盤布局。“作為集團內部第一個準備上市的下屬公司,建工修復的上市受到集團高度重視,集團希望我們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從修復公司角度出發,由于工程越做越大,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歸根結底,上市是對公司管理體制一次全面的梳理。在準備上市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上市需要我們將管理體制進一步梳理、規范與完善,這對企業發展本身也是有好處的。”
談到未來,李書鵬對于公司信心十足。“我們希望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公司從戰略規劃、機構組成、人員配置等都是朝這個方向努力。未來更要在新的領域引領行業發展方向,把建筑垃圾、礦山修復等都要放到公司主營業務中來,引領環境修復成為一個更全面的領域。”
不管怎樣,產業升級的車輪不會停止,土壤的保護和治理不僅給眾多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是人民殷切的希望。但是,要做好
土壤修復,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