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污染問題逐漸凸顯,土壤環境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我國土壤污染治理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制約著土壤環境修復科技突破瓶頸。
雖然我國高度重視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去年出臺了“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即將頒布,但相對而言,土壤環境保護工作仍顯滯后。正值第46個世界環境日,呼吁重視我國土壤環境中的突出問題也恰逢其時。
近年來,在中科院基于長期研究基礎上,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工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總結形成了土壤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的“風險管制、分類修復、分區試點”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土壤修復技術規范、工程案例和推廣應用模式。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還有許多關鍵問題有待解決。
首先應加大土壤污染修復基礎研究和土壤修復技術發展。重點研究不同區域土壤污染特征和質量演變規律,以及區域土壤污染過程、多界面反應機理等。同時制定基于風險的土壤環境質量基準與標準,開展土壤中典型毒害污染物的高效修復材料及其修復機制的研究。
同時,繼續完善與土壤相關的生態環境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支持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土壤修復技術、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工程中心等科技平臺建設,推動國家土壤環境保護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完善與土壤環境相關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臺站建設,為土壤修復產品本土化創造應用條件。
發揮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載體作用,構建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建立國家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鼓勵企業加大重大集成技術與設備的研發投入,加快土壤治理修復技術、產品、土壤治理裝備產業化和工程化,推動土壤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人們從直觀上感覺,使得土壤環境治理工作相對滯后于大氣和水治理。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近年來一再發生的由于土地污染導致人們中毒事件提醒我們,加快解決土壤污染已經刻不容緩,同事需要花大力氣壯大科技隊伍,盡快補齊我國環境保護的土壤修復技術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