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土壤修復政策不斷出臺,尤其是土十條的出臺,開啟了“以立法促使監管趨嚴,帶動強制性市場以及專項資金支持土地市場”的局面。2017年作為政策大量落實的重要年度,土壤修復一系列政策也將不斷出臺,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強大依靠。
《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在即
自2006年以來,我國已逐漸認識到了土壤污染的嚴重性,相關政府部門逐漸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進行土壤污染治理與土壤污染修復工作,但未形成系統性的指導方案,直到2016年5月,國務院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全面開啟了土壤修復行業的迅速發展?! ?br /> 2017年2月,國土部、發改委印發《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確保建成4億畝高標準農田,力爭建成6億畝,全國基本農田整治率達到60%;補充耕地2000萬畝,改造中低等耕地2億畝左右;整理農村建設用地600萬畝;改造開發600萬畝城鎮低效用地。
《規劃》還指出,建成4-6億畝高標準農田總投資0.72-1.08萬億;并且,如果全部實現規劃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至少需要投入1.7萬億元。
2017年成土壤修復政策“爆發年”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2017年將是政策大量落實的重要年度,相關立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政策及示范項目工作將集中落地,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重要制度“催化劑”。
首先,《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016年底進入征求意見稿階段,預計在2017年將正式落地;《土壤污染防治法》自2014年提出至今,已進入最終攻堅階段,2017年3月也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有望于2017年中旬出臺,這將從立法角度確立土壤污染治理的標準、投入及途徑。
未來的土壤修復行業將形成具體系統性的體系結構,從立法層面到執行層面,再到最終的管理辦法、技術規范,及各省市的政策,一個真正執行有效的政策體系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