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的發展有賴于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在中國的環保發展史中,土壤污染問題實際上是和水污染、大氣污染一并出現的,但由于一直得不到重視,所以土壤治理行業起步比較晚,目前的成熟程度也遠落后于水、大氣、固廢治理行業。而現如今,土壤修復產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土十條”政策的發布,其內容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全面戰略部署,隨后,各個地方政府紛紛響應國家政策,陸續出臺了地方版的“土十條”,使我國土壤修復市場持續升溫。據業內人士預測,2017年的土壤修復市場預計可達200億元,未來“十三五”時期這一市場有望突破1000億元。
為了落實“土十條”這一綱領性文件,《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后續文件將跟進落實。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 草案征求意見稿已出臺,有望于 2017 年底前公布。 2016 年 8 月,財政部與環保部聯合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政策為“土十條”配套政策之一,明確了五大專項資金支持領域, 未來將切實推動土壤修復工作的開展。
在財政專項資金方面,近年來土壤修復亦是不斷加碼。在財政部公布的2017年財政預算中,土壤專項為112億,同比增速為23.23%,是三大戰役中唯一增速為兩位數的。
鑒于多重利好,土壤修復的市場前景被廣泛看好。事實上,一旦土壤修復市場打開,將遠遠超過大氣和水,幾十萬億元才能解決土壤治理的問題,資金機制是目前制約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曾有業內人士認為:“不依靠巨大資金投入,而代之以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污染發展,看似是土壤修復行業的利空,其實是用更科學的方法管控和治理土壤污染,避免在底數不清、標準和土壤修復技術不完善、商業性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盲目大量投資,長遠來看是行業的利好。”相信大家一看都明白,這中間實則隱藏著一個重大的商業契機。
這樣一個商業契機,只有制定市場規則,刺激修復活力,才能真正將土壤修復市場打造成為新的藍海。這就需要善于利于經濟手段,在投融資、稅收、補貼等方面,扶持跨區域、區域內環保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實現環?;A設施一體化管理。以市域、縣域為單元,加快完善環境調查、分析測試、風險評估、土壤治理與土壤修復工藝設計和施工等全過程產業鏈發展,打通“閉塞”環節,發揮“互聯網+”在全產業鏈中的作用,促進土壤、水、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產業。
此外,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污染協同治理,同事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引導作用,為跨區域、協同治理的土壤環境治理項目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