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我國一大主要的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對人類的食物安全以及身體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關于土壤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正在日漸明晰。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一些由于土壤污染而造成人類身體出現問題的事件頻頻曝光,進一步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的關注。實際上,這些“厚積薄發”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現象,是對我國工業污染嚴峻形勢以及農業生產領域過分追求速度和數量的直接反應。
土壤環境污染也造成了我國嚴重的經濟損失,并且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其食物主要來源于當地供給。但是據統計,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造成損失每年可達200億元人民幣。
重金屬污染不僅嚴重影響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發育,造成減產;更重要的是通過在“土壤-植物-水域”系統中的高流動性,使污染物進入食物鏈中,危及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國在長期的礦產開采、加工以及工業化進程中累積形成的重金屬污染近年來逐漸顯現,污染事件呈多發態勢,嚴重威脅著生態環境和人類的身體健康,土壤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而在土壤修復技術層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認為,針對目前能夠滿足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大面積修復的技術欠缺,國家仍然需要加大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進一步研發針對能夠滿足我國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及重金屬不同污染水平的分區、分級、分類修復治理關鍵技術,實現土壤安全,保障人體健康。
此外,土壤質量標準的短板同樣亟需補齊。在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應健全污染物種類,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立土壤污染預警機制,及時發布土壤質量變化信息。開展抗重金屬造林理論基礎和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改善修復土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