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土壤修復行業蓬勃發展,政策從無到有再到日臻完善,行業訂單接連不斷,可謂風頭正盛。然而,隨著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和市場不斷成熟,資金和土壤修復技術難題如同兩座大山,使得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遭遇坎坷。這也為公眾敲響了警鐘,政策和市場的轉向都開始“偏愛”土壤修復,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已經在我國各省市大面積鋪開。數據顯示,2016年土壤修復訂單金額62.85億,2017年仍將延續星火燎原之勢。
政策推動的土壤修復行業前景很好,但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土壤污染防治投入資金大、土壤修復周期長、缺長效機制,目前投入資金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投入的模式,遠不能滿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需求。如何破解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瓶頸?是困在環保工作者們面前最大的難題。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認為,目前雖然中央財政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但資金規模和使用范圍都有限,資金投入不足和來源不穩定,一直是困擾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個“短板”。根據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經驗,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建議,可采取公共資金和社會資金相結合的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
他表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作為政府性基金,可分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污染場地修復基金兩類;同時結合國家“土十條”的政策要求,優先保障土壤污染防控的具體指標,基金管理可委托專業的資金管理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在持續推進。據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付莎處長介紹,《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明確,我國將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立足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解決土壤污染治理資金籌集問題。
行業想要發展,主要還是取決于土壤修復技術。除了資金短板,土壤修復技術也是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另一大短板?,F階段,我國土壤修復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水平,缺乏經濟有效的產業化成熟經驗,導致污染場地修復達不到預期效果。
土壤修復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必須不斷投入資金、創新升級土壤修復技術。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修復行業前景廣闊。未來,以大資金、全領域、全技術、全方位布局為特征的企業必將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