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課題催生了土壤修復市場,但是目前國內的土壤修復技術及土壤修復工藝尚處于起步階段,土壤修復經驗也多有不足,土壤修復設備多采用國外進口,無法完全匹配我國國情的需求讓土壤修復行動步履艱難。如何能夠改變現狀,全國人大代表劉正軍表示,產業化是出路,自主研發是保障。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是落實“土十條”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劉正軍介紹說,我國開展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比歐美發達國家晚20年,在土壤修復技術、污染土壤修復設備及其規?;瘧蒙洗嬖谳^大差距,建議進一步提升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及土壤修復裝備水平。
目前,國內企業通常采用引進-吸收-消化-創新的模式來發展土壤修復技術。但是由于國內的土壤類型、條件、土壤污染程度及特性與國外均有較大差異,往往導致引進的國外先進土壤修復技術出現“水土不服”。這就需要國內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適合我國污染土壤特點的實用性、經濟性修復技術與裝備,以推動土壤修復技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
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土壤修復設備的支撐,設備化的修復技術是土壤修復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基礎。開發與應用設備化的場地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復技術是一種發展趨勢。
如何解決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的短板?國家應在政策層面加大引導與支持土壤修復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的建設,鼓勵大型修復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創建國家及省部級的修復工程技術中心,為國產化土壤修復裝備創造示范應用的條件。
其次,國家應在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幫助國內有潛力的土壤修復公司擴大規模、強化實力。鼓勵與支持企業自主開展國家重大技術研發計劃(課題)的申報及成果的轉化;鼓勵企業加大重大集成技術設備的研發投入,并通過他們加快實現技術的工程轉化;鼓勵土壤修復公司進入設備制造細分領域,培育具有核心技術能力和規?;a能的先進制造廠商。
第三,進一步支持土壤修復產業并購投資,培育土壤修復行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國內大型環保企業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并購投資等方式,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的行業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