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水污染都能看得見,土地污染卻難以發現端倪,但是近幾年,政策和市場的轉向都開始“偏愛”土壤修復。受污染的地要治,受污染的地要修,這是實實在在關乎人們身體健康,環保大計的事情。那么,土壤修復到底是個什么事兒呢?進入市場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呢?這個技術性強,要求高,治不好要擔責的行業究竟適不適合進入?
老企業搬遷后空出來的土地,不是推平了就可以開發建房子的,還需要“體檢”,看看土壤有沒有污染,如果有污染,還得修復治理,才能再次開發利用。于是,各類資本、各類企業、科研院所,甚至原來與環保毫不搭邊的企業,都涌入土壤修復行業,希望分一杯羹……
哪些因素導致土壤污染?企業搬遷之后,雖然沒了空氣和水污染,那么舊廠址會不會有土壤污染?這個不好說,需要具體取樣、檢測才行,即使檢測了,也只能代表樣本,不能代表整個廠區,廠區內的倉庫、廠房、路面、辦公區、污水處理設施附近等,都有著不同的污染程度。不過,具體什么類型的企業,一般有怎樣的污染物,大體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工業區企業被分為冶金類、新型建材類、石油化工類、輕工類,以及裝備制造、機械加工類等。
以機械加工類為例,不論是鑄造、鍛壓、焊接等材料成型加工,還是車、銑、鏜、刨、磨、鉆等切削加工,都會排出廢水和固體廢物,如金屬離子、油、漆、酸、堿和有機物等。另外,為了改善金屬制品的使用性能,有的工件表面還需要鍍上一層金屬保護膜,這就需要電鍍,電鍍液中除含有鉻、鎳、鋅、銅和銀等各種金屬外,還要加入硫酸、氟化鈉(鉀)等化學藥品,工件鍍好后,還需要在鉻液中鈍化,再用清水漂洗,污水如果流入土中,就會導致污染。
石油化工類、冶金類污染大氣自不必說,它對土壤污染,也不容小覷:一些液體泄漏,會使土壤微生物系統遭到破壞,失去自凈能力,具體來講就是不長草了;冶金廢物,特別是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過程,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100年-200年時間才能恢復。
還有一些輕工類的企業,排放的可溶性有機物過多,倘若其通過污水滲透等進入土壤,會導致土壤中有機物過多,說得通俗點,就是土地太肥了,植物在上面生長容易被燒死,所以不長草。
對土壤修復這行來講,有氣味的不一定要修復,沒氣味的不一定不修復。從污染物的角度來講,無非分三大類:重金屬類、有機類、兩者摻雜一起的復合類,至于如何修復,理論上來講,也不難。
以重金屬類為例,它是永遠也不可能被消除掉的,治理舊工廠土壤中的重金屬,無非兩個辦法,一個是把重金屬拿出來,另一個辦法是穩定在土壤中,不讓它出來危害人體健康;有機物類污染,可以通過加入氧化劑,讓它變成無毒的;至于復合類,這些方法都得用。我國曾公布過《場地污染修復技術報告(第一批)》,總共有15種土壤修復技術。第一個便是更多針對重金屬、農藥污染的“固化/穩定化技術”。據介紹,固化技術是通過污染物與固定劑之間的吸附、離子交換以及沉淀,以鎖定土壤污染物;穩定化則是利用化學添加劑等技術手段,改變土壤中有毒物質的化學組成形式等,以降低毒性、溶解性和遷移性,這兩種技術在美國已經被廣泛應用。
再就是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它是利用水泥回轉窯內的高溫、氣體長時間停留、熱容量大、堿性環境等特點,在生產水泥熟料的同時,焚燒固化污染土壤,這種方法也可以處理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還有就是土壤植物修復技術,它利用植物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污染物,這種方式成本較低,但處理周期需要3-8年。
當然還有周期短的,就是生物堆技術,它在土壤中加入具備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處理周期一般為1-6個月。還有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就是在污染地塊挖個抽水井,通過抽走水,進而帶走污染物。熱脫附技術,通過直接或間接熱交換,將受污染的土壤加熱,揮發性污染物從污染介質揮發或分離。再比如化學淋洗技術,把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作用的溶劑,注入被污染土層中,然后再抽出來,進而凈化土壤。
土壤污染治理,花錢不少,以農田為例,少則幾萬元一畝,多則幾十萬元;工業土地治理花錢更多,直接不以畝為計算單位,而是以修復土壤的體積,污染比較嚴重的,治理好一立方米得花數千元,有的場地,需要深挖十幾米的土壤。
一些環保產業的上市公司,也發布業績預告,看好土壤修復業務增速,服裝、建設各路企業都想分杯羹,真懂技術的有幾家?
政策推動的土壤修復行業前景很好,但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首先是錢。土壤修復,資金需求量巨大,然而目前,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當然,即將改變用途的工業用地還可以,將來用作房地產開發,早晚有一天會有錢的,不過也面臨甲方,也就是出資方想少花錢的問題,比如要求提供服務的乙方在進行土地風險評估時造假,以降低污染程度,進而減少土壤修復費用。根據我國法律法規規定,這個事情需要終身擔責,因此環保企業也不敢造假,這就形成一對矛盾,讓乙方很難干。
與此同時,土壤修復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要想降低成本,必須不斷投入資金,進行設備升級、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但是目前,我國尚缺乏這類人才和技術。舉例來講,給一個制藥企業的土壤修復,由于行業特性,這種藥,可能全中國只有這個企業生產,它的污染物,比如一個中間件很特別,就需要投入人才研發,如果沒有,就很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