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土壤修復手段包括換土、翻耕等,這些方式工程大、耗資多的物理方法相比,土壤修復更有效的辦法是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相結合。在受到污染的耕地中添加化學藥劑,能有效穩定重金屬,并通過化學反應使其轉變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態,以減少重金屬積累。目前我國土壤修復的最大瓶頸在于技術。亟待開發和推廣低成本的依托綜合集成和先進設備的原位修復、環境友好的植物修復、快捷的化學修復等技術。”
在眾多新興的修復技術中,微生物修復技術值得重點關注。利用土著菌、外來菌、基因工程菌等,通過對污染物的代謝作用而轉化、降解污染物,主要用于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以達到治理目的。微生物修復優點明顯:成本低于熱修復及化學修復;不破壞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環境;污染物降解比較完全,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對低分子量的污染物去除率可達99%以上;可原地處理,操作簡單。
土壤修復市場巨大但面臨三座大山
黃道友認為,雖然巨大的土壤修復市場令人艷羨,但面對這個毫無經驗的全新市場,尚未解決的重重問題,令多數機構感覺束手無策,其中資金、法律法規和技術,無疑是最難跨越的三座大山。
他說,土壤修復的重點在于將土壤污染物轉化為毒性較低或無毒的物質,并阻斷其在土壤地下水系統中的轉移性。按修復位置分,可將土壤修復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從國外看,隨著處理技術可靠性不斷提升,由于異位修復的工程造價相對較高,原位修復技術已占到一半以上。目前我國還缺乏技術成熟、性價比高、可廣泛推廣的解決方案。在土壤修復立法方面,我國法律側重點不明確,目前多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責任主體。最后,土壤修復的資金由誰買單也十分重要。美國出資方主要來自于責任主體,而在責任主體不能確定,或者無力承擔治理費用時,超級基金可被用來支付治理費用。
據湖南省化肥農藥質量監督檢驗授權站主任聶思橋透露,新的土壤調理劑行業標準或將于今年末或明年初出臺,現在還在論證階段。目前,土壤調理劑產業發展迅速,礦物源、有機源和化學源3種土壤調理劑在2013年產能只有101萬噸,而目前已達274萬噸。為此,他建議國家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土壤修復劑、土壤消毒劑等應辦什么證,并明確誰主管、誰審批等。